搜索查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室简介科室简介

科室简介

北京医院的呼吸学科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呼吸疾病防治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呼吸学科目前是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呼吸与肺循环疾病领域 )和国家呼吸病学临床重点专科所在地。学科带头人孙铁英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科室还拥有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亚专业带头人与结构合理的中青年业务骨干队伍。学科曾主持制定呼吸领域主要的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目前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

1、本学科具备完善的科室建制

⑴呼吸专业门诊:开设肺栓塞与肺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结节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睡眠呼吸障碍,肺癌等专业门诊,年门诊量逾8万人次;设健康呼吸中心承担呼吸疾病健康教育、患者随访、呼吸康复及呼吸治疗工作。

⑵普通呼吸病房和呼吸ICU:设有呼吸病床70张,危重症病床6张,承担大量各地疑难重症病例诊治工作,长于老年呼吸危重症救治,临床水准居国内领先水平。

⑶临床呼吸生理实验室(肺功能室):具有完备的临床肺功能检测条件,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年肺功能检查数逾12000例。

⑷睡眠呼吸障碍检测治疗室:具有设施完备独立空间的检测治疗病床7张。

⑸呼吸介入诊疗室:设施完善,较全面开展各项呼吸介入诊疗技术。

⑹呼吸机管理中心:承担全院机械通气等专业化呼吸治疗工作。

⑺呼吸临床实验室:开展呼吸疾病临床诊断特殊指标的检测工作。

⑻老年医学部呼吸与危重症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重要组成,全面负责老年医学部呼吸与危重症管理、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⑼呼吸病学教研室:承担8年制本科、研究生及呼吸专科医师教学工作。

2、本学科形成了11个专业学组的学术建制

本学科建立了11个专业学组,包括: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肺部感染学组、呼吸治疗与肺功能学组、结节病与间质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烟草病学学组、支气管哮喘学组、睡眠呼吸障碍学组、肺癌学组、介入呼吸病学学组。专业学组的建立积极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部分学组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已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同时,学科注重和相关学科的合作,已形成多学科交融的立体呼吸学科体系。

3、本学科专业特色介绍

(1)呼吸系感染:本学科牵头制定并推广《肺炎诊断》国家卫生行业标准、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质控指标,对规范呼吸系感染的诊断治疗、降低细菌耐药和卫生经济学等方面有重大意义。本学科一直致力于下呼吸道感染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老年肺部感染临床与病理的对照分析研究;肺部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从宿主免疫系统、病原微生物、抗菌药物优化治疗等多角度分析呼吸系感染的转归关系,为优化感染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成果辐射全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2)呼吸危重症:本学科积极倡导和推进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发展模式,近年来在呼吸危重症领域取得了多项成绩。1984年即建立规范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是我国最早开展呼吸危重症和呼吸支持技术的临床和研究单位之一,成为当时呼吸学界的RICU建设的样板。在1984年,RICU建立之初即建立呼吸治疗师(RT)制度,培养出一支专业化队伍。2000年建立了规范的呼吸机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全院呼吸机消毒、调试和管理等工作,并承担全院的机械通气呼吸治疗相关工作。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无创机械通气(NPPV)技术的单位之一,于1998年即开展了长期家庭NPPV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工作并进行长期随访(最长随访时间达10年)。开展应用新型通气模式进行脱机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神经调节通气辅助模式(NAVA,2009年)和智能化脱机技术(SmartCare, 2005年)等。正在进行应用NPPV技术干预肺炎所致的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拟为ALI/ARDS的治疗的提出新的治疗方法。

(3)呼吸生理与慢性气道疾病:本学科是我国首批开展呼吸生理临床和研究工作的单位,首次在国内进行了应用运动激发试验诊断运动性哮喘及应用强迫振荡技术测定老年人群呼吸阻力各频谱参数的正常值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运动反应性测定及强迫振荡呼吸阻力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现为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基地,已常规开展静态肺功能、慢阻肺患者运动评估及康复等多项呼吸生理相关检查。在哮喘、慢阻肺等慢性气道炎症疾病的临床诊治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常年坚持开设哮喘、慢阻肺专病门诊,对患者长期追踪随访,建立患者临床数据库。近年来牵头承担或参加了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藏和新疆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现状调查研究、公益性卫生科研行业专项课题慢性呼吸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与适宜技术研究、多中心,前瞻性,为期一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效支气管舒张剂等综合治疗研究,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资助。

(4)结节病与间质性肺疾病:本学科是国内较早开展结节病研究的医院之一,曾主持了中国结节病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测定方法的研究,建立了检测方法规范及国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正常值范围,在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本学科成立了肺间质病和结节病学组,规范了肺间质病与结节病的的诊治流程,开设了肺间质性疾病和结节病的专病门诊,建立了长期随访机制。采取TBNA、TBLB、CT引导下穿刺、纵隔镜、胸腔镜和开胸肺活检等手段,提高了疑难性间质性肺疾病诊断率。定期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使我科的间质病和结节病诊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长期追踪、随访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5)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本学科国内较早即成立了以呼吸学科为主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医院防治小组,和放射医学科、心内科及超声科紧密合作,开展CTPA、CT能谱成像、肺血管核磁成像、通气/灌注显像、支气管肺动脉造影、急性血管扩张试验等技术,提高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水平,形成全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体系。牵头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有关肺栓塞课题的研究,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首都发展基金资助。

(6)睡眠呼吸障碍:是我国较早开展睡眠监测的单位,早在1995年就成立北京医院睡眠监测室,现已经形成拥有7个独立监测房间、5台多导睡眠监测仪、2台呼吸机压力滴定仪的现代化的睡眠监测中心。能够诊治睡眠中呼吸障碍、缺氧、睡眠紊乱(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并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提供呼吸机治疗。

(7)介入:本学科1985年在国内率先建立纤支镜室并开展气管镜下支气管内病变活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等工作,随后逐步开展经支气管镜保护毛刷(PSB)、保护性肺泡灌洗(PBAL)、经支气管透壁针吸活检(TBNA)、经支气管壁透壁肺活检(TBLB)、经胸腔镜直视下病灶活检、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纵隔淋巴结活检(E-BUS-TBNA)、自荧光支气管镜(AFB)、气管镜引导下的氩气刀、激光、冷冻及支架置入等技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对日常危重病患者的气道管理、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钬激光获局级新技术奖。

(8)老年呼吸与危重症:作为老年医学部5个亚专科之一,包括两个病区,普通床位33张,RICU床位3张,并建有独立的肺功能室和睡眠监测室。住院患者平均年龄超过90岁,老年肺脏疾病诊治形成特色,并擅长诊断和治疗老年医学部危重和疑难病例,近年来成功诊治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卡氏肺孢子菌肺炎、肺部胸腔胸壁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等危重病例。在高龄老人中开展了经支气管镜钬激光肉芽肿切除术、家庭INR监测、无创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监测、宏基因组在发热危重患者和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中的应用等新技术。定期组织多科室参与的老年呼吸或危重病系列学术沙龙,协助成功举办老年医学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老年危重诊治进展论坛)。

(9)护理:本学科为北京市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每年培养ICU专科护士多批。多位护师曾到日本交流学习,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会议。接受国内多省市人员的进修及院内人员的轮转。

4、教学与科研成果

教学:本学科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及老年病研究所的博士及硕士培养点,拥有1位博士生导师、6位硕士生导师,为北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多名医生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科研:本学科目前牵头承担7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公益性行业卫生科研专项基金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同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卫生科研专项基金2项的研究工作,同时主持多项部级课题研究工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华医学三等奖1项。

 

科主任:李燕明

副主任 :许小毛 郭岩斐

联系电话:85132266-3101